宣城市南倚高山,北瀕長江平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復雜,河流水系眾多,氣候條件多樣,歷年來水旱災害易發多發頻發,是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新思想,深刻汲取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教訓和寧國利奇馬臺風災害教訓,在借鑒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基礎上,我市為有效預防和妥善應對鄉村山洪、地質災害、火災等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充分利用調查成果,在全省率先開展“鄉村生命線”研究,開展基層自然災害防控信息系統試點建設。目前,試點任務中的寧國市甲路鎮元川村山洪災害點和績溪縣揚溪鎮東村地質災害點建設完成,平臺上線試運行,取得了良好成效。
該系統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利用信息化、大數據計算方式,充分整合水文、氣象、自然資源規劃等多部門數據,結合自然災害普查成果和縣、鄉(鎮)、 村(社區)三級網格應急指揮信息化系統建設成果,打造一個“叫得通 看得見 調得動 控得住”的基層自然災害防控信息體系。旨在通過“人防+技防”,全面提升我市精準防災、精準救災的管理服務水平和應急指揮能力。
該系統由災前日常防控體系、災害救援處置體系、災后復建復盤體系三部分組成,汛前通過風險普查將災害點錄入系統,采用電子巡檢和硬件檢查的手段,實現對災害點的日常預防管控;當自然災害發生時,就能通過在指揮大廳或移動app遠程進行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如通過災害點的雨量、水位、實時視頻聯動等精細數據,對各類自然災害風險進行識別、研判,并通過應急喇叭、系統叫應等進行預警,對被轉移人進行賦碼,通知轉移負責人及時處置,手機 APP 端生成路線導航圖,為轉移負責人及群眾選擇最優路線,引導危險區群眾進入轉移安置點,同時可以統籌調度應急物資和應急力量,實現安全、高效應急救援;災后進行復盤評估,實現防災減災救災的全過程管理,不斷提高防災水平和救災效率。
本期項目建設,可進一步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日常防控、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及應急保障等能力。為市政府統一協調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決策支持,可有效減少各類突發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切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下一階段,我市將逐步推進基層自然災害防控信息系統建設,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綜合能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